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正规的配资
今年,会是 VC/PE 的退出大年吗?
"一定是的!"近期,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位风投创投(VC/PE)人士,几乎都给出了肯定回复。
今年,香港资本市场迎来久违的火热景象:明星企业扎堆上市,港交所 IPO 数量与募资金额节节攀升,这股热潮正为积压已久的 VC/PE 机构打开"退出窗口"。
2025 年上半年,尽管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整体退出案例有所减少(935 笔,同比下降 43.3%),但清科数据显示,其中被投企业 IPO 案例数为 583 笔,占比 62.4%。中企被投企业港股及美股 IPO 案例数达到 292 笔,同比上升 32.7%。
其中,港股 IPO 主导退出市场,上半年港交所主板上市 40 家,募资金额居全球首位。上半年境内外上市中企融资额前四均为港股项目,其中宁德时代赴港二次上市以超 300 亿元融资额领跑,恒瑞医药、海天味业、三花智控等紧随其后。
去年,还有投资人公开说"我们投资的公司如果要去港股上市,我把他腿打断",港股 IPO 还被部分媒体称为" PE 坟场"。但今年风向一转,曾有 5 家企业同日上市,还有超 200 家企业排队港股 IPO,业内笑称"港交所的锣快不够敲了!"
"港交所的锣快不够敲了"
今年上半年港股最火热时,一天有五家公司排队敲锣。7 月 9 日这天,蓝思科技(06613.HK)、峰岹科技(01304.HK)、讯众通信(02597.HK)、极智嘉 -W(02590.HK)、大众口腔(02651.HK)5 家公司同日登陆港交所。
港股 IPO 的强劲复苏,首先源于市场自身的估值修复逻辑。"香港市场的表现自贸易摩擦以来持续受到压制,市场在极致低估值情况下会出现价值回归。"致远环球资产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田野告诉记者。
资金面的宽松进一步点燃市场热情。"当前香港市场融资成本显著低于美国,甚至低于内地,这一优势吸引了大量企业。"低利率环境,自然会吸引企业进入香港资本市场谋求长期发展。2025 年上半年,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市场超 7000 亿港元,远超往年同期。
港股 IPO 火热也受益于政策红利。2024 年 4 月,中国证监会发布了 5 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,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交所上市。此外,继新增 18A 和 18C 章节,为"先 A 后 H "赴港上市企业开辟快速通道后,今年 5 月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发布联合公告,宣布正式推出"科企专线",助推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,并允许这些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。
高盛亚洲(除日本外)股票资本市场联席主管王亚军接受媒体采访时,将港股 IPO 市场的强劲复苏归因于几点:一是中国持续推出经济利好政策,以及中国科技的发展让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关注度升温。
二是监管对内地企业赴港 IPO 备案的审批速度大幅提升,尤其是 A to H 上市企业的备案速度;三是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普遍质量较高;四是香港市场凭借较高的融资便利性和效率,为中国出海企业提供融资平台。
多重因素共振下,今年上半年港股 IPO 活跃度显著提升,IPO 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同比上涨 33% 和 711%,大型 IPO 推动港交所募资规模登顶全球。
明星企业的示范效应,进一步吸引了更多企业奔赴港股 IPO。以蜜雪冰城为例,其在港股上市时融资认购倍数高达 5258.21 倍,认购金额突破 1.82 万亿港元,成为"港股冻资王";宁德时代港股 IPO 认购火爆,融资认购倍数超 120 倍,认购金额突破 2800 亿港元。
德勤预计,2025 年有望迎来约 80 只新股,融资金额达 1300 亿到 1500 亿港元。
VC/PE 迎退出"大年"
对 VC/PE 机构而言,港股 IPO 的强劲复苏堪称"及时雨"。
一级市场苦退出久矣。去年 8 月礼丰律师事务所发布《VC/PE 基金回购及退出分析报告》显示,我国大约 13 万个项目将陆续面临退出压力,涉及约 1.4 万家公司。
"退出渠道是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实现收益的关键环节,然而近年来受 IPO 审核趋势趋严、并购市场降温以及 S 基金市场尚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,退出渠道明显收窄。" CVC 机构一线从业者夏礼灿坦言,过去几年,不少机构因退出不畅陷入"投不出、退不了"的困境。
而港股 IPO 复苏,正为 VC/PE 机构提供了合规且高效的退出路径之一。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:2025 年上半年,73 家上市中企获得 VC/PE 支持,同比上升 35.2%,VC/PE 渗透率达 67%,为近年新高,主要原因是境内外市场整体渗透率均有所提升。
账面退出回报也显著增加。投中数据显示,港交所主板为 VC/PE 机构贡献了 582.03 亿元的账面退出回报,居各交易板块首位。从整体看,上半年 VC/PE 机构 IPO 账面退出总回报达 1057.61 亿元,平均回报倍数 3.83 倍,同比显著回升。
今年头部 VC/PE 机构也陆续收获成果。中金资本上半年收获 7 家被投企业 IPO;红杉中国参投 6 家,位列第二;华金资本、君联资本参投 5 家,并列第三。
以 Insta360 影石创新为例,影石创新是今年登陆港交所的"明星企业",IDG 资本与启明创投参与投资,二者分别是影石创新上市前第一、第二大外部股东,陪跑企业十年,投中数据显示,上市首日收盘账面回报率分别为 853 倍、183 倍。
除 IPO 退出外,VC/PE 机构也需谋求多元退出渠道。夏礼灿等一线从业者在《私募股权基金价值、挑战与职业发展》调研中发现:投资人无一例外地提及并购会是未来投资退出的重要手段。因为 A 股上市企业已达 5000 多家,未来对上市企业的质量、合规、信息披露等要求会更高;并购交易能让被并购项目实现退出,也让并购方实现行业整合或业务拓展,是私募股权基金从单纯的 VC 走向纵深的 PE 的重要一环。
港股火热背后的三成破发率
有一些企业可能本来对上市持观望态度,但投资人会建议企业抓住窗口期尽快上市。"一位投资人告诉记者。
他认为这是市场修复期的正常表现,"资本追求回报,企业方与资方是协同的,可以共同推进企业在资本市场发展。"此过程能促进企业规范治理、学会与资本市场沟通,且企业借助上市公司平台提升商业地位,最终形成"资方退出 + 企业发展"的双赢格局。
此外,"允许在港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有序在深交所上市"的政策预期,也为港股上市企业提供了更多价值释放空间。"目前港股估值较 A 股存在长期折价现象,如果未来 A+H 双向上市渠道更畅通,企业退出选择将更灵活。"业内人士期待,跨市场协同能进一步完善资本退出生态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今年或是一个"退出大年",但并非所有项目都能收获理想回报。今年上半年 A 股 51 只新股全部首日上涨,实现" 0 破发",尽管港股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同比有所降低,但仍徘徊在 30% 上下。如破发幅度较大的海螺材料科技(02560.HK),上市首日大跌 47.67%,METALIGHT(02605.HK)上市首日跌幅为 30.26%。
一方面,企业在香港市场的估值水平会影响收益;另一方面,田野认为需要逐个案例分析,"企业价值能否被投资者发现并认可很重要,如果只有人卖,没有人买,那企业的股价大概率是跌的,反之亦然,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关系。"
很显然,目前"新消费 + 硬科技"行业是港股的两条成长主线。数据显示,上半年,生物科技与健康、零售和消费两大行业的 IPO 数量并列第一。大型" A+H "企业上市,也助推工业(含先进制造业)的 IPO 筹资额位列行业之首。
不同行业账面回报分化显著。消费行业以 17.81 倍的账面回报倍数领跑,电子信息行业退出账面回报金额最高(273.97 亿元),而先进制造虽有 16 家企业获得投资,但账面回报倍数仅 1.50 倍。
"企业若具备清晰的发展路径和明确的成长性预期正规的配资,通常能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和市场认可,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,即便上市也可能面临困境。"田野提到。
和业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